康柏仕电脑学院COMBSS 服务中心COMBSS情报站 → 微软:下一个十年会如何


  共有2272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微软:下一个十年会如何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轻轻风聆
  1楼 | QQ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 家人主人
等级:管理员 帖子:2689 积分:26282 威望:0 精华:14 注册:2005/9/15
微软:下一个十年会如何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8/6/15 15:35:34 [只看该作者]

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今年6月27日,微软创始人比尔·盖茨将正式退休,大部分时间转向慈善,留给全球商界的是一份意味深长的遗产.
一个在不朽的IT事业中寻求到历史庇护的人,他就是比尔·盖茨.比尔·盖茨已经在人类商业群星闪耀的天空中留下痕迹——有学界人士认定,今后的100年里,人们定会像谈论洛克菲勒、卡耐基和福特一样谈论比尔·盖茨.


盖茨代表了PC(个人电脑)时代IT领域个人能取得的最高成就,一个垄断了“世界首富”长达13年之久的人,而他即将于今年的6月27日正式退休.

毋庸置疑,他是一个天才.但天才不足以成为传奇,在一系列的必然背后,存在着大量无法复制的偶然.是必然和偶然,共同造就了比尔·盖茨.

微软传奇

尽管苹果公司的史蒂夫·乔布斯出名更早,甚至是当年比尔·盖茨的偶像.但比尔·盖茨的作派引领着IT英雄的时尚,在他所谓“软件天才”的光环下,无数个导致其崛起的重要因素被大众忽略.

他穿着随便,头发蓬乱,具备高智商,尤善数学和计算机,显得独来独往,是个工作狂,他喜欢舒适地坐在电脑前,一边吃比萨饼,一边喝可乐,一边彻夜不眠地编写电脑程序.尤其酷的是,他从哈佛辍学,这成为站在IT英雄顶峰的“必备资历”.

累了的时候,他就躺在一张乱糟糟的床上,用毯子盖在头上,盖茨至今仍保持着这个习惯,当他坐飞机时,他常用一条毯子盖在头上,然后在整个航程中酣睡不止.

他的生活极其紧张,三天不睡觉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.他通常36个小时不睡觉,然后倒头便睡上十来个小时.

1974年,当盖茨认为创办公司的时机尚未成熟而继续在哈佛大学上二年级时,他开始了玩桥牌,疯狂地玩,扑克和计算机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时间.他与未来的微软CEO鲍尔默在玩一种游戏,看谁用最少的时间去上课从而获得最好的成绩,他们几乎从不上课,然而依靠考前突击,却总能得到A.

比尔·盖茨的传记作家詹姆斯·华莱斯曾采访过跟比尔约会的几个女生,她们说比尔一见到她们总是问,你的学术能力考试成绩怎样?

除了个人禀赋,盖茨如此的成功还离不开他有个好家庭和好爸爸.比尔·盖茨本名叫威廉 ·亨利·盖茨三世,他们家族在美国是中上阶层,因此盖茨生活无忧,可以上最好的学校,永远不用担心房租从哪儿来.他的祖母留给他1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,他的父亲早早为他买了一栋90万美元的房子.

盖茨的爸爸老盖茨是西雅图最好的律师之一,并且对盖茨的创业和微软有潜在的巨大影响.老盖茨给了比尔·盖茨经济资助,也让其能够轻松放弃哈佛学位,更重要的是帮助比尔·盖茨与其他公司对抗,搞定了BASIC授权等一个个险中取胜的法律问题,让比尔·盖茨拿到第一桶金.微软正是按照这种软件授权方式发展起来的,在微软经历的无数起法律纠纷中,几乎都有老盖茨的身影.最近一次与老盖茨有关的事件是——微软收购雅虎的谈判曾在其律所秘密进行.

最重要的是,盖茨与时代的撞击,他遇到了PC时代的开启阶段.1969年当比尔·盖茨上高中时,私立湖滨中学签了一个影响比尔终身命运的特别协议,一家卫星公司通过电报交换机连接,向学校提供电脑让师生用.年轻的比尔被这台原始电脑所能做的一切迷住了,从此他一有空就钻进电脑房.

事实上,哈佛大学并不缺乏天才,盖茨曾因自己的数学而自负,但却在哈佛发现了比他更为强大的一群数学天才,他因此弃数学而取新兴的计算机,应该算是个嗅觉灵敏的聪明学生.

而且,比尔还“获赠”一个创业伙伴——一样沉迷于电脑的比他高一个年级的保罗·艾伦.1974年12月,艾伦在哈佛广场买到一份杂志,封面刊登一家公司的广告,是一台Altair 8800微机电脑问世,他立即找了比尔,两人对于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产生了感觉.

1975年夏天,19岁的比尔·盖茨和他的伙伴保罗创建了微软公司.相信自己眼光精准的比尔·盖茨就准备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中去,他在哈佛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中途退学.他的梦想是让每个人桌面都有电脑——而下半句话藏在他的心中——让每个电脑里都有微软的软件.一个PC时代将由盖茨33年的工作推向造富和造梦的顶峰.

“偶然”帝国

回顾微软的历史,一些导致微软成功的事实无法回避,微软的成长,也离不开对手的帮助.微软帝国的三大基石,Windows操作系统、Office办公软件和IE网络浏览器,都是在利用对手的轻率,或是在残酷的法律和商业绞杀中取得的成功.

而且,微软的三大产品都不属于原创性创新,而都是基于现有产品的启发,继续进行开发.

比尔·盖茨最初的商业尝试是为当时的Altair 8800电脑设计出了第一个BASIC语言解译器,Altair 8800是MITS公司陷入困境之下发明的.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,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SIC程序,这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.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,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.

1975年春天,艾伦进入MITS,担任软件部经理.念完二年级课程,盖茨也飞往 MITS,加入艾伦从事的工作.微软“寄生”于MITS之上.后来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,盖茨侥幸在软件所有权上获胜.这就是微软颇不寻常的起步,如果输掉这场官司,盖茨不得不从头再来,今日微软的历史就得改写.

艾伦回忆道:“这场官司让人心有余悸,如果我们输了,我们就得从头再来,比尔让他老爸出点子,我们一直如坐针毡.”

凭借从BASIC项目上拿到的版权费,比尔·盖茨与保罗·艾伦 (Paul Allen)在新墨西哥州中部城市Albuquerque一同创建了微软,后来移到西雅图.

当时,他们了解到计算机巨头IBM需要为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寻找合适的、基于英特尔 X86系列处理器的操作系统.于是微软就向Tim Patterson公司购买了他们的QDOS操作系统使用权,将其改名为Microsoft DOS (“微软磁盘操作系统”),并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工作,最终通过IBM公司在1981年推向了市场,微软的BASIC便逐渐成为了公认的市场标准,而IBM 完全有能力自己开发,其对于操作系统的忽视,帮助了盖茨崛起,IBM成为微软又一块巨大的垫脚石.

当时最伟大的程序设计员之一,基尔代尔设计的CP/M系统是上世纪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最具影响的PC操作系统.但是,基尔代尔错过了与IBM合作的天赐良机.比尔·盖茨母亲良好的社会关系,在他初期事业中也起了重大的作用.比尔经她介绍,认识了IBM的总裁.

接下来,微软也没取得领先.1981年8月发行的Microsoft DOS 1.0没有图形界面,全靠命令进行输入,操作起来极其不方便,而当时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Macintosh操作系统具有了图形用户界面.直到1983年,微软才正式开始设计Windows,定位是一个为个人电脑用户设计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.开始的设计工作花费了55个开发人员一年的时间,并于1985年 11月20日正式发布,售价100美元,当时也不是最好的软件.

1985年6月,微软和IBM达成协议,联合开发操作系统.根据协议,IBM在自己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,几乎分文不取,并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使用费.当时IBM在PC市场拥有绝对优势.兼容机份额极低,IBM的决策者几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.而到了1989年,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%的份额.微软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,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——这是IBM在微软身上犯下无数个大错中的一个.

随后,在电脑销售方面IBM也很快丧失原来的优势.当其他公司纷纷推出比IBM产品更便宜的电脑时,微软能够向他们提供同样的操作系统.如微软就借康柏卖出了大量的授权,在PC市场奠定了基业.

对微软的创新进行总结的结果会颠覆很多人的固有印象:微软起家的BASIC并不是自己原创发明的,DOS也是从其他公司买来改造的,Windows用的是施乐与苹果的图形和鼠标技术,网络浏览器也是在网景的压力下开发的……

微软是个“偶然帝国”.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,微软屡屡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,尤其是在Windows之中.这种形势下,小软件公司已经无法与微软一起竞争.10年后的1995年8月,Windows 95发布,正式把微软推向PC的巅峰.

“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使你懒惰,让你觉得无所不知,让你觉得自己比其他人聪明,而这总会导致严重的错误.”比尔·盖茨自我总结认为,当微软成长的时候有许多大公司,但它们都没有最终坚持下来,因为它们在这个产业的转型期迷失了方向.它们曾是伟大的公司,但是成功促使它们规模增大,也使它们在前进的路途中错过了转折方向.即使是最大的IBM公司,也错过了许多关键的事情.“我们必须学习新事物.”

偶然的帝国?

按每个拷贝收权利金的软件转让方法,开了软件盈利模式的先河.微软已经有了一个清晰可行的计划,利用一切商业和法律手段占领整个PC平台.

微软的第一场大战是与苹果开始.在1985年,乔布斯被赶走后,苹果签下后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坏的合同.苹果同意微软如果继续为苹果提供软件(如Word、Excel)就允许微软使用部分苹果图形界面技术.如果没有与微软的这笔交易,Windows也许永远不会成功.

1988年因为在Windows中使用了与Mac相似的图标,苹果向微软和HP公司提出诉讼,控告他们侵犯了苹果的版权,这一场官司一打就是6年的时间,直到1993年日,法庭才正式裁决Windows不构成侵权.在史蒂芬·乔布斯重新成为苹果实际意义上的领导人后,1997苹果与微软重新结好.

而Wintel联盟将微软的地位极大巩固.在20世纪90年代,Intel系列处理器更新换代最快的时期也就是微软的Windows系列最畅销的时期.在这个时期,微软和Intel公司一软一硬,完全统治着全球PC机的市场.每当微软推出功能更强的软件后,Intel处理器的需求量就上升;同样,当Intel生产出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后,微软的软件因有了更好的平台而显得更易用.

Intel有多快的CPU,Microsoft就有相应的、庞大的软件来支持它. Microsoft的应用程序不管有多庞大,需要多快的速度,Intel的新处理器又总能满足它.谁跟不上Wintel的步伐,谁就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. Wintel联盟不仅是针对竞争对手的联盟,它还是迫使用户升级的同盟.在升级的循环中,多数用户往往为了一个应用而***升级整个系统.

在无数次战争中,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浏览器大战是最轰动的一次.虽然微软在互联网方面是后来者,但凭借Windows***集成IE浏览器的策略,后来居上,横扫了已经占领市场80%份额的网景Netscape.

不过这也为微软引来了漫长的反垄断诉讼,帝国告成后,微软的光芒吸引了美国反垄断法的注意力.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,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***销售的方式.盖茨开始面对与美国政府的法律大战.

2000年,联邦法官要将微软一分为二,这对比尔·盖茨是个沉重的打击.但反垄断案的审理时间长达四年,微软付了数百万美元法律费,最终在2002年,布什总统的司法部提出了对微软有利的解决方案,微软避免了分拆.即使在当下,微软仍在与欧盟继续进行Windows***媒体播放器的反垄断大战.

微软:下一个十年会如何

在一个互联网全面主宰世界的时代,盖茨的事业和微软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.

在盖茨准备退休的当下,PC时代已被颠覆,PC软件之王需要重新出发,找到新的领地.

盖茨是一个PC时代造就的传奇,他创办的微软,几乎垄断了PC时代的软件平台,盖茨也伴随着Windows的不断升级,成为这个星球的首富.但PC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.知识英雄缔造了巅峰时代,大幕正在其面前缓缓落下.

1975年,盖茨离开哈佛创建微软公司;15年后,Windows掀起滔天巨浪,IBM一声叹息;20年后,在网景浏览器的威胁下,盖茨带领微软向互联网走出了第一步,开发出IE浏览器,盖茨为此写下了享誉全球的《互联网浪潮》.

在目前的收入结构中,微软90%的收入来源于两个软件产品Windows和Office.软件授权的商业模式,正受到以Google为代表的、提供基于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的冲击.

未来的IT图景将是这样的:软件将不再安装在PC上,客户无须购买软件,个人消费者只需要用眼球作为“互联网货币”进行支付,从而获得一切服务,企业客户则只是付出租金和服务费,并不购买全部设备和软件.而浏览器仅仅是互联网大海的海岸线,广阔的水域需要更多公司的商业探索.

这是软件即服务(SaaS) 战略的图景之一,而早在2000年,盖茨把微软CEO职位交给鲍尔默之后,二人就在公司发展战略上时而出现分歧.正是由于二人的分歧,导致微软的一个SaaS项目“NetDocs”于2001年被取消.

而7年之后,迫于竞争对手的压力,微软又开始提供在线应用,如果7年前微软能够坚持发展NetDocs项目,那么微软在SaaS市场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动.

鲍尔默近期表示,他将在盖茨退休后继续担任微软CEO九至十年的时间.

33年后,微软需要再出发.微软为其互联网领域“后发制人”的被动付出了足够多的代价.

微软的最新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,已经不再具备前作那么大的影响力.向互联网全面转型成为微软的最新战略.为此微软启动了收购雅虎,以对抗谷歌的计划.

但总报价475亿美元全面收购交易被雅虎最终拒绝,微软转型前景艰难.目前还在与雅虎保持进行部分收购的接触.谈判活动都是由鲍尔默出面.

这是微软与Google、雅虎在网络市场上竞争战略中的一次重要收购,微软已下决心投入大量资源,成为互联网市场上的巨头.

此前,微软支出60亿美元,收购aQuantive公司,通过收购 aQuantive,微软将有能力提供一个跨平台和跨媒体的全球性广告平台.这是微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.微软网络服务集团的主要业务包括 MSN.com门户、Windows Live服务和Live搜索.

在互联网搜索和广告领域,微软落后于Google和雅虎,而且微软的网络服务部门仍然没有盈利.

微软弃购雅虎后,鲍尔默表示,微软将继续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互联网业务,并已为此制定战略,将加快实施.一是继续提高搜索关联度,建设自有广告平台;二是加大对技术的投入,推出变革性的工具和网络体验;三是继续寻找合作和投资机会,通过规模优势加强竞争力.

目前看,谷歌的地位仍难撼动.市场研究公司Hitwise发表的研究报告称,谷歌5 月份在美国的搜索市场份额从4月份的67.9%提高到了68.29%.在此期间,雅虎的市场份额从4月份的20.28%下降到了19.95%,微软的市场份额从4月份的6.26%下降到了5.89%.

盖茨:由首富到首善

比尔·盖茨已经表示,退休后将把20%的时间用在微软项目上,剩余80%的时间从事慈善事业.

盖茨这样预想自己退休后的生活:“将来某一天,也许我会呆在基金会中,暗暗地想着:糟了!微软的那些家伙正坐在一起开会,然后作出很酷的决定,而我却没有机会了.不过,也许将来某一天,我学习着有关健康卫生和教育的知识,然后想着,噢,这正是我想要的,正因为我的存在,基金会正变得越来越强大,越来越有效.”

促进盖茨根本转变的是1993年秋天,他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梅琳达等人到非洲旅游,当地人民的极度贫困激起盖茨心灵的震撼,他们在路上看到了无数饿得皮包骨头的孩子.老盖茨对儿子说,应该建立基金会,开展慈善工作,盖茨于是建立了9400万美元的基金会.

2000年,盖茨夫妇正式成立了“比尔和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”,目前这一基金会的规模已是全球最大.

比尔·盖茨2003年宣布,将自己98%的财产留给“比尔和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”. 2007年比尔·盖茨的身家达到560亿美元. “股神”巴菲特2006年也将其大部分财产——370亿美元,投给盖茨的基金会做慈善事业.巴菲特捐出的370亿美元是美国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.

“财富并不是我的,我只是暂时支配它而已.”比尔·盖茨认为,“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,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.”盖茨目前有三个子女.

比尔·盖茨还认为,拥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财富,对于一个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件好事,他觉得子女的人生和潜力应与出身的富贵或贫寒无关.因此,他们决定:死后,只给三个子女1000万美元的遗产,其他400多亿美元都将返还给社会.

很显然,美国上世纪初工业巨子卡耐基的名言,“在巨大财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”已经铭刻在了美国首富的心中.

这只是美国的富豪阶层财富观的一部分:此前美国总统布什上任后,宣布计划取消联邦遗产税.但比尔·盖茨的父亲和巴菲特、索罗斯等在《纽约时报》上刊登广告, 明确反对这一计划.

目前,盖茨基金会主要关注公共卫生领域,包括为儿童预防接种以及研制新药,也对贫困落后国家的医疗卫生情况格外关心.迄今为止,盖茨夫妇已经为国际健康事业捐赠了数百亿美元,以及在美国和国外设立奖学金.

因为梅琳达发现,非洲的孩子们会死于腹泻和其他非常普通的疾病,而简单的接种疫苗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悲剧.基金每年以数亿美元购买电脑、疫苗和药类等物品,梅琳达还潜心研究艾滋病、疟疾和肺结核问题,对基金会的运作全盘考虑,对每一个投款方向都进行周密的论证.

除了投资研发疫苗,盖茨夫妇还专门拨出资金,救助那些无家可归的艾滋病患者以及贫困地区的儿童和青年人.他们会开展一些援助项目,除了在经济上援助一些贫困的艾滋病患者外,他们会教青年人如何谋生,如培训他们做导游等.

对于中国,去年底,盖茨基金会曾宣布,承诺在五年内捐资5000万美元,帮助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.基金会的中国项目重点是推动包括北京、上海和广州在内的14 个主要城市艾滋病预防工作.去年,盖茨曾主动探访中国艾滋病患者,握手、聊天、谈论电影《断背山》.

比尔·盖茨称,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到在健康、教育、研究等领域还存在着很多不平等现象.因此,决定将自己的财产用于解除这些不平等上.他还希望其他有钱人也能够将自己的财产回归社会、用于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.

与鲍尔默相处:放权给怒吼“奶妈”

“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,只有两个人抱在一起才能飞翔.”鲍尔默这样认为.“Bill和Steve”是全球商界最知名的二人组合.比尔·盖茨、史蒂夫·鲍尔默的创始人和CEO的组合,是这个时代商业经典的组成部分

“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,只有两个人抱在一起才能飞翔.”鲍尔默这样认为.“Bill和Steve”是全球商界最知名的二人组合.比尔·盖茨、史蒂夫·鲍尔默的创始人和CEO的组合,是这个时代商业经典的组成部分.

二人上月接受共同社专访时,谈到打造微软的过程,鲍尔默说:“有点像生小孩,盖茨负责生,而我有点像养小孩的奶妈.”

但大家都认为,鲍尔默参与促成了微软形成“将对手赶尽杀绝”的企业文化.他是一位“怒吼天尊”——在销售会上由于喊“Windows! Windows!”时用力过大,他曾把声带喊破,只好去动声带修复手术,.

鲍尔默在高兴或发怒时都会发出雷鸣般的喊声,无论是对下属还是盖茨,或是竞争对手等.

当1997年司法部表示要对微软的垄断行为起诉时,鲍尔默当众对记者们说:“让珍妮特·雷诺(美国的时任司法部长)见鬼去吧!”这句话迅速成了美国报纸的头条.

1974年,18岁的鲍尔默在哈佛念二年级时,认识了同楼里一个瘦瘦的红头发学生比尔·盖茨,他们一见如故,当时盖茨也是18岁.

这两位是在学校电影院里观看《雨中情》和《发条橙》两部电影时相遇的.看完电影后他俩曾合唱剧中歌曲.他们对数学、科学、拿破仑有着共同的***,鲍尔默和盖茨搬进同一个宿舍,起名为“雷电房”,因为他们整夜激烈争论的声音,让整个宿舍像在打雷.

他和盖茨一样精力充沛,可以几天几夜熬夜不眠.他俩一起选修研究生的数学和经济学,是班上仅有的两名本科学生,但基本不去上课.

花尽可能少的时间,得尽可能高的分数,这就是他们的游戏规则.

他和盖茨腼腆拘谨、沉静稳重、不善交际的内向型刚好相反,鲍尔默是热情洋溢,有幽默感,喜欢用煽情的语调表达自己,并有极强的社交能力.

两个个性相反的人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如此互补.

1975年,盖茨鼓动鲍尔默也辍学去帮他.可鲍尔默回绝盖茨,他考入斯坦福商学院,然后去宝洁公司做市场营销.

微软成立五年了,公司里都是技术人员,没有管理人员.1980年,即比尔·盖茨创建微软的第六个年头,盖茨聘请鲍尔默担任总裁个人助理.在盖茨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7%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鲍尔默.

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受聘者.从此,鲍尔默就开始了他在微软至今28年的职业生涯.

鲍尔默不会跟盖茨一团和气,他会针锋相对.他一上来招募新员工就会和盖茨争得面红耳赤.因为他想立即从30人规模招募到80人,盖茨则声称,公司不能负债经营,银行必须有足够维持公司一年的钱.

两人各不相让,最后还是盖茨让了步.

盖茨雇用鲍尔默之后,他们的友谊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磨合.传言1985年春,微软没能在最后期限前研制出Windows软件时,盖茨曾气愤地说,如果视窗软件不能在年底前上柜台销售,他就要鲍尔默走人.

鲍尔默回忆说,那时他负责研制视窗操作系统.当时Windows1.0失败了,Windows2.0也不成功,直到推出了Windows3.0,微软才大获全胜.盖茨可以指出一行代码里有什么错误,而鲍尔默可以指出某个软件是否具有市场潜力.

“我历来就是拉拉队长,管理着一群天才.”鲍尔默表示.1998年7月,鲍尔默出任微软总裁的职位,除了首席技术官继续向盖茨汇报外,包括首席运营官在内的高管都开始向他汇报.

2000年1月时年44岁的比尔·盖茨把自己担任了19年的微软CEO的职位交给同样年纪的好友史蒂夫·鲍尔默,自己仍任董事长,以及新头衔“首席软件架构设计师”.

盖茨当时本人的表示是:“现在Steve是一把手,我是二把手,我提出的建议举足轻重,但做决定的得是Steve.”

一些微软管理人士说,鲍尔默向来不太懂得下放权力.但盖茨也是一个控制狂.“他根本不可能放弃对微软的控制,那个公司是他的心肝宝贝.”盖茨的好友巴菲特说.

盖茨自己也承认,整个2000年,两人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.这种紧张关系一直持续到2001年.

这一次,盖茨又对自己进行了反省,他知道,鲍尔默将心思都放在团队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上,他的结论是,自己才是最需要改变的人.

了解了这些之后,盖茨开始迅速作出改变.他在会议上保留他的不同意见,在重要决策上尊重鲍尔默的意见.这真正地帮助了“奶妈”鲍尔默在微软帝国建立自己的权威.

抚平内部斗争让CEO减少更替?

“更替浪潮已达到顶峰,但是未来可能依旧频繁”

CEO被解雇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呈上升趋势,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认为,董事会这么做并不是因为股市短期收益差,因此“新上任的CEO要么在2年内提高每股收益,要么走人”这种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.

与前一个十年相比,自2000年以来公司董事会罢免其CEO的频率更高了,但博思艾伦认为董事会尚未因为企业股价表现欠佳而解雇其CEO,解雇比例的反弹主要是由于董事会内部斗争的增加,即使是绩效最差的CEO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就***离职.

业绩差不等于遭解职

今年是博思艾伦进行此项调查的第十个年头.通过分析包括全球最大的25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,结果显示,2000年以来CEO被董事会解雇的比例有所增加:2007年该比例为4.2%,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,但接近2000年后的平均水平.

具体而言,在一年内被解职的CEO中,业绩欠佳者的比例只占2.1%,这至少说明股价与解职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.即使是那些业绩最差(包括股价两年内缩水25%以及与行业竞争者业绩相差45%)的CEO,被解雇的比例只占5.7%.

“越来越多的董事会因为短期业绩不佳而解雇CEO”,已经成了对企业行为最普遍的批评之一.但事实上CEO的任期并没有明显缩短,被解职的比例也并没有提高:2007年离任的CEO的平均任期为6年,这与十年的平均水平持平.

2007年离任的CEO中22%为“空降兵”,过去十年的研究发现这一比例在20% 左右波动.内部提拔CEO企业的股东年总回报率高于业内比例3.0%,而外聘CEO企业的回报率要低1.4%.在欧洲,从内部提拔CEO的企业的股东年总回报率高于业内比例2.8%,而外聘CEO企业的回报率为0.7%.

此外,因业绩欠佳而被解雇的可能性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加而适度增加,这可能是因为金融分析师和机构股东对大公司的审查更加严格.事实上,正如外界对于董事会“短期主义”的批评一样,董事会可能过于注重下一季度的公司业绩.但是即便如此,也不会增加CEO被裁的几率.

博思艾伦认为,改善CEO更替流程并最终改善财务业绩和长期回报股东的下一步,这需要管理团队和董事会改善相关流程,确定和培育潜在的未来领袖,并把握更替的时机.

平均任期“不止两年”

看到那些危言耸听的平均任期两年的数字,人们总会对CEO们抱有复杂的态度.不过,根据博思艾伦的数据,CEO平均任期的确出现一些下降,从1995年的8.8年降至2007年的7.2年.但该下降趋势并未延续而且降幅不大.任期最短的是2004年的6.8年,但是平均任期在2005年回升至7.9年,在2006年上升至8年.2007年的平均任期略低于10年均值7.9年.

虽然董事会可能很关注股价短期变动,但是他们对CEO比想象中要更有耐心.事实上,董事会给CEO充裕的时间证明自己.多数管理研究表明,CEO需要3至5年制定以及贯彻战略.

以上这些数据说明,董事会对业绩欠佳CEO的宽容程度“高于普通大众的想象”.而博思艾伦认为,这是因为企业内部缺乏合适的候选人,由于外聘CEO的表现一直不如公司内部提拔的候选人,大部分情况下遭遇解聘的都是外聘CEO.企业在监督其CEO、职位更替规划以及企业高管储备方面尚有大量需要改进的地方.

调查发现,10年来,“空降”CEO的任期中位值是5年,内部提拔CEO为6年.其中“空降兵”的任期往往较短:2007年离任的CEO中,“空降兵”为4.8年,而内部提拔CEO为6.4年.

从十年的数据分析中,博思艾伦得出结论,认为CEO更替的趋势已稳定下来:CEO更替率在2005年达到峰值的15.4%,在2006年降至14.3%,其更替原因包括正常的职位交替(退休、疾病、死亡或意料之中的变化)、企业合并相关的职位更替以及***离职,该比例在2008年为13.8%,下降幅度并不明显.

博思艾伦认为,这说明了CEO更替浪潮已达到顶峰,但是未来CEO的更替将可能依旧频繁.在2007年,正常离任的比例为6.8%,仅仅超过十年来的平均水平;企业并购造成的更替比例为2.8%,比2006的周期性高点3.2%略有下滑.


正航--放大你管理的力量!
正航,缔造智慧企业!
正航东莞-松山湖、长安:www.chidg.com
咨询热线:0769-81158210  13580877608
 回到顶部